“火线天使”
——记应城市人民医院抗击疫情一线护理人员
早春的暖阳对这里的工作环境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她们永远是在严密隔离的特殊病区,浑身上下捂得密不透风,即使是多年的同事,也需要从洁白的防护服上写着各自的名字来辨认和交流,“中国加油!”、“应城加油!”这样写在防护服上相互打气的字眼随处可见。
“这样安置减压管才能不让患者产生压疮,同时也便于我们护理!”2月22日,和外面明媚的春光遥相呼应的,是病室内明亮的照明,护士长张晋芬正在指导一名护理人员为患者设置从鼻孔里引申出来的减压管。
“很多护理姐妹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阵势,但大家没有一个退缩!”张晋芬介绍,在这里倒班的姐妹从“60后”到“90后”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前所未遇的疫情,让几十名之前同在一座医院共事的姐妹一下子聚集在一个科室,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的工作习惯突然在一个护理单元,专业沟通,整体协调,规范设置、执行督导成了她每天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都能认识到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相互之间细心交流,耐心引导,很快度过磨合期,现在科室运转非常平稳!”
“对,就这样,您有时候要咳一咳,这样能把您的肺撑起来,改善呼吸状况......”正在17床护理的美小护马丽坐在病床旁,正扶着一位老大爷鼓励咳嗽改善呼吸。疫情发生以后,“90后”她向护理部主动请缨,把才刚刚一岁的宝宝丢在家里,“是战场,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从老公到父母,家里人都支持!”她笑着说。
“把饭当药吃!加强营养也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您每天都要坚持吃一点,”106病室,护士操心梅正在耐心的给患者做宣教,身着隔离衣、防护服......平时身体纤瘦的她这会儿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很快就浑身湿透。护士长介绍,医院规定工作半个月就隔离观察休息7天,但操心梅自己要求上足一个月再说。“我觉得作为医务人员这是我的职责,能在一线工作,也是我的荣耀!”
“呼吸机操作要注意这里.....”吴春雪,来到隔离病房后最先适应的就是她这样之前在ICU工作护士,“轮岗的很多姐妹都是其他科室来的,有些缺乏危重病人护理经验,包括设备。”呼吸机,在ICU非常常见的急救设备,在其他许多专业的病区没有,“有些还是有创呼吸机,操作又不一样。”有着丰富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经验的吴春雪到了隔离区工作并没有比其他姐妹轻松,随时需要协助带教的其他姐妹让她成了这里的“热门”,“春雪快来,这个高流量输氧的水位帮我看看......”
双重口罩让她们呼吸缺氧、面部起压疮,密不透风的护目镜工作一会就漫起水雾模糊不清无法观察,上岗前不愿意吃喝就是为了在岗的7个小时不上洗手间......不经历现场,你无法想象这些平时貌似瘦弱的天使是如何担当起守护生命的重任,采访正好遇到一位患者需要采取利用来改善呼吸质量,有的摇床,有的怀抱微量泵,有的移开笔记本电脑,电源线数据线呼吸机管道......千丝万缕,大家小心翼翼,要移动,还不能妄动,剩下的,伸出瘦弱的双臂将一个身高近180cm体重超过160kg几近没有知觉的“富态”患者慢慢翻过来,那是一个紧张、忙碌却又安静得出奇的场景。
“疫情一天不退,我们必将战斗到底!”这就是她们——应城市人民医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一线护理团队,默默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与使命,以担当勇为付诸当初南丁格尔的誓言。(宣教科)